正午后的阳光总有几分慵懒,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展示中心的一间办公室却回荡着急促的键盘声,偶尔打破沉默的叩门与电话铃声,也只能开启一段简洁明了的对话。
作为校团委副书记,上任一年来陈建甫老师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,忙于社团管理的他笑称是自己选择了“疲于奔命”。他说:“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,在提升校团委整体实力的同时,深化与学院建设的交流与合作,为解决现实的社团问题拓展有效、便捷之道。”
不忘初心,十年如一日
2000年,陈建甫从河南南阳的大山中来到西安白鹿原,选择了思源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。在求学期间,他参加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,从帮助他人中锻炼了自己,在社会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……

2004年本科毕业,近一半的同学都打算出国深造。而陈建甫却反其道而行,决心“走不一样的路”——留校。“年轻的才俊在这里追逐梦想,年迈的前辈仍尽心为之守望。我就在这里,在思源做一个为学弟学妹们追逐梦想的引导者。”这是他留下的理由。
陈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从工学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学生,到大学生辅导员又到宿管科的普通职员,直至校团委副书记。无论岗位、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,他总是勤奋读书、笔耕不辍,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理想境界,积极探索着学院发展的特质与规律。
斗转星移,不知不觉间已有十六个春冬轮转。在这五千多个昼夜中,陈老师不忘初心,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思源学院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火热的青春。在学院发展上,他尽力所能的去做好每一件事。在教育事业上,他也辛勤耕耘,颇有建树,教授思政课,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。在公益事业上,他数次率领志愿者们去偏远的山区,只为能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。
书写文章,厚积而薄发
作为理工男,陈建甫老师没有工科男的木讷,他不囿于自己的专业,常常写一些新闻,诗歌,散文……他的文章字字珠玉,一气呵成。在校工作期间,他获得了“西安思源学院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”称号;在担任辅导员期间,获得“陕西省论文大赛”的优秀奖,同时在2015年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比赛中作品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模式研究》荣获三等奖。

“昨日之事仍历历在目。当初,我也不会写文章。我仍然记得我的第一篇文章,真的是漏洞百出。如果没有新闻宣传中心刘建平老师的鼓励和耐心,我想我也不会对文字产生兴趣,并为它所着迷。”陈老师双眼微眯,: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刘建平老师修改的。刘老师为了我能得到更好的进步,拿出红笔,认认真真的批改,哪怕只是标点的错误,他也针对性的进行了修改。”在陈老师平易温和的声音里,满含着感激之情。
工作,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
“我不喜欢用太多形容词,有时形容词是不精准的。我更喜欢用动词。”这是陈老师对文章写作的看法,他对工作也有着相同的态度。他没有浮夸的语言,只是将任何事都尽心尽力做好。

栀子花开的季节,挥手分别的时刻,毕业晚会上唯美的红地毯,缤纷的留言墙,空白的签名板……众人被这美轮美奂的场景所陶醉,却从不曾细想是谁设计了这些?是谁将大众的梦想变成了现实?
“今年7月,毕业典礼前夜,我和我的干事赵宝宝,吕浩刚把场地布置好,正要松一口气的时候,却没想到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让所有的努力都消失殆尽了。当时我的心里焦急万分。可是急也没办法,只能全部重新来过。”说到这里,陈老师的语调变得沉缓,话音略带感慨:“天当时都已经黑了,时间紧迫,我们开着灯,尽心尽力的摆放加固展板、花束,爬上爬下,汗水浸湿了T恤,但是却不敢休息一秒钟。差不多到了十一点场地才被我们重新布置出来。全新的场地凝聚着同学们的汗水,它没有因为返工而有一丝一毫的纰漏,甚至比第一次布置得还好。”此时的陈老师面露笑容,身子微微后仰。
支教,人生不同的体验
许多人惊叹于陈老师一边忙碌的工作一边进行支教的能力,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,他制定计划时的反复纠结与无数个不眠之夜里通红的双眼。

今年暑假,陈建甫老师没有度过一天轻松的日子。在别人忙着规划暑假去哪儿玩时,陈老师却伏案写着“希望树”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暑期支教工作计划;在他人刚坐着飞机飞向他们心目中的度假圣地时,陈老师早已带领着志愿者团队跋山涉水去了贫瘠的山区―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马蹄沟镇梁家沟小学——
出发当晚,他们适逢暴雨。夜色如墨,乌云压城,大雨倾盆,人声鼎沸的候车厅此时也失去了往日的嘈杂,天地间仿佛就剩他们这群去支教的人在等待晚点的火车。前往山区,途中又遭受冰雹的袭击,豆大的冰雹由天而降,打在身上带起隐隐的痛感。队员们迎着风雨前行,眼睛都睁不开。
“我被我的学生们深深地折服了。寻常支教队遇到了这种天气早就打退堂了,但学生却幽默的说‘那都不是事儿’。更可贵的是,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,一些学生为了能多教孩子们一点知识,宁肯在路上吃馒头配咸菜。我问他们苦不苦,他们笑着说:‘苦却快乐着’。”此时的陈老师神情谦逊,眉眼飞扬,语气充满了自豪感。
支教期间,我们数百人的团队却仅有一个水龙头供水,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里等候着打水洗漱。艰苦的条件没有让陈老师退缩,他坦言:“我喜欢支教,作为“孩子王”,喜爱孩子是一种天生的本能。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是对我最好的回报。跟孩子们在一起,陪他们学习,吃饭,玩耍,我想要尽己所能的去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帮助。”陈老师的语调渐渐放缓,话音里是对孩子们的关怀与深思:“但我有时候也有些担心,孩子们以后遇到人生的挫折能不能很好地承受住……”
家庭,厚重而深沉的爱
在生活中,陈建甫老师喜欢看书,听音乐,尤其喜爱跑步。但为了多花时间在工作上,他已经很久没有去跑步了。“总要有所舍弃嘛,”陈建甫老师说:“这些年在学校的社团管理方面,应该说做了些成绩,这是非常自豪的事。唯一感到遗憾的,就是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。”提到家庭,陈建甫的话里充满了温情,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地奉献着青春的陈老师,也藏起了一份厚重而深沉的爱。
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,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,陈建甫老师以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情怀,每天重复着繁琐而又无法计量的工作。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,他的努力必将赢得更可喜的收获,他的耕耘付出必将使他青春的事业更加熠熠生辉!(文/学生记者:梁雪、苟宁;图/梁磊)
|